•   亲爱的股友,愿你的股票市场之路如同长虹般绚烂,一路飙升,财源滚滚。在风云变幻中保持冷静和理性,把握机遇,实现财富增长的梦想。
  •   亲爱的股票朋友,愿你在新的一年里,股票如潮水般上涨,收益如春笋般茂盛。在市场的海洋中乘风破浪,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。祝你投资顺利,财源滚滚!

在线炒股配资选择配资:正规配资公司有哪些-储能需求爆发式增长 碳酸锂能否迎来下一个风口

摘要:   近期,碳酸锂价格的强势反弹,让储能行业再次成为市场焦点。新型储能作为绿色能源体系的支柱产业,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从2024年...
代码 名称 当前价 涨跌幅 最高价 最低价 成交量(万)

  近期,碳酸锂价格的强势反弹 ,让储能行业再次成为市场焦点 。新型储能作为绿色能源体系的支柱产业,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从2024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到2025年新项目不断落地 ,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已经跑出“加速度”。今年以来,受储能市场化改革激励,以及海外需求快速增长的推动 ,储能锂电池需求大增 。

  储能行业发展向好

  近日 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发布《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》(下称《意见》),提出大力推进技术先进 、安全高效的新型储能建设。

  相关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9月底 ,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过1亿千瓦,占全球总装机规模的比例超过40%,位居世界第一。

  储能市场的爆发是顶层设计、地方配套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的必然结果 。2021年 ,《意见》的发布不仅明确了新型储能行业的发展方向,还提出了“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30GW以上 ”的目标 。

  据了解,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 ,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,就像“充电宝”,可以把平时风电、光伏等新能源行业富余的发电量储存起来 ,在用电高峰时放电,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不稳定问题。

  “十四五”期间,新型储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,之后相关政策陆续发布 ,产业顶层设计持续完善,为行业创新与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其间,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 、增速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,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实现爆发式增长 。

  产业发展的持续向好“呼唤 ”更高层级的战略部署。今年9月,国家能源局发布《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(下称《方案》),明确提出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容量不低于180GW的量化目标。这不仅明确了行业发展目标 ,还提供了清晰的增长预期 。

  “《方案》的出台,标志着中国新型储能产业进入‘政策+市场’双轮驱动的新阶段。”在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看来,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在技术迭代、生产管理、成本控制 、产能优化 、市场响应、融合创新、国际合作等方面 ,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。

  “从目前国内储能装机的增速看,这一目标不难实现,对锂电池需求的推动在预期范围内 。”创元期货分析师余烁认为 ,按照当前装机节奏,结合盈利模式完善带来的市场自发增长动力,《方案》中的目标有望被突破 ,为碳酸锂带来需求增量。

  在2025世界储能大会上 ,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 、总经理胡明强调,“十五五 ”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攻坚期与成形期,预计到2030年 ,我国新能源装机占比将突破50%,新型储能装机总量将冲刺300GW。这一目标规划,清晰地勾勒出储能产业的增长路径 ,也意味着储能产业将逐渐成为能源转型的“新主角 ” 。

  当前,我国新型储能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。期货日报记者留意到,今年以来 ,受储能市场化改革激励,以及海外需求快速增长的推动,储能锂电池需求呈“井喷”态势 ,中国储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迎来一轮签约潮,海辰储能、亿纬锂能、瑞浦兰钧 、天合储能等头部企业纷纷与国际伙伴达成战略合作。

  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统计,2025年1—9月 ,中国企业共签订308个海外储能订单 ,新增出海订单合作总规模达到214.7GWh,同比增长131.75% 。10月中国企业在全球储能领域的签约势头依然强劲 。据不完全统计,今年10月 ,共有15家中国储能企业获得海外订单,签约总规模近19GWh。

  “如此密集的海外订单,标志着在这轮全球能源转型中 ,中国企业正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快速抢占市场。”广发期货分析师林嘉旎认为,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落地,中国储能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将获得更广泛的市场认可 。

  储能需求占比提升

  储能装机规模快速扩大 ,对碳酸锂的需求稳步提升,逐步从“补充需求 ”向“核心需求”转变。

  作为储能电池的核心原材料,碳酸锂的需求增长与储能市场直接挂钩。相关数据显示 ,每GWh锂离子储能电池消耗碳酸锂0.8万~1.0万吨 。按照2025年全球储能装机规模200GWh测算,储能领域将消耗碳酸锂160万~200万吨,占全球碳酸锂总需求的比例有望超30% ,仅次于新能源汽车行业。

  从增长弹性看 ,储能市场对碳酸锂需求的拉动尤为显著。相关数据显示,2024年,储能装机达42.37GW ,同比激增86.7%;2025年1—9月增速在81% 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,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已逐步回归理性,2025年 ,全球销量增速预计在20%~30%,明显低于储能市场。业内人士认为,储能市场的高增长特性 ,正有效对冲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带来的碳酸锂需求增量下行。

  同时,技术路线的集中化,也进一步巩固了储能行业对碳酸锂的需求支撑 。凭借安全性高、成本优势明显、循环寿命长等特点 ,磷酸铁锂电池在储能领域的主导地位持续强化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储能项目配储时长正不断提升,2023年为2.15小时 ,2025年1—9月为2.68小时 ,预计2026年将达到3小时。长时储能需求的崛起,将进一步提升单位装机的碳酸锂消耗量,放大储能市场对碳酸锂需求的拉动效应 。

  国际机构也看好储能对锂需求的驱动作用 。瑞银在最新报告中表示 ,电池储能系统已成为锂需求中重要且持续增长的驱动力,预计全球储能需求将从2026年的396GWh增长至2030年的873GWh,从2025年起的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24% ,届时储能需求将占全球电池总需求的22%~26%。转换为锂资源需求,2026年储能领域将带来36万吨碳酸锂当量(LCE)需求,2030年飙升至68万吨LCE。从增量角度看 ,未来几年储能产业带来的年均新增需求约9万吨LCE,电动汽车年均需求增量为17万吨LCE 。

  花旗的预测更为激进,其认为2026年全球电池总需求同比增长31% ,其中储能系统需求增速将达到45%,远超电动汽车26%的增速水平。

  众多业内人士表示,储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正在重构碳酸锂行业的需求格局。储能需求旺盛带动相关企业订单量大增 ,成为近期的市场焦点 。受益于国内政策的推动 、全球需求的爆发 ,储能产业正成为锂电需求新的增长极,甚至被视为推动碳酸锂行业走出调整周期的关键驱动力。

  据上海有色网统计,今年前三季度 ,中国动力电芯累计产量达861.04GWh,同比增长45.6%。同期储能电芯产量为355.1GWh,同比增长57.5% 。产量激增的背后是订单需求的有力支撑。有头部企业披露 ,当前工厂相关订单已经满产,有些订单生产计划安排到了明年。旺盛的需求使储能电芯库存快速下滑 。据一德期货分析师谷静介绍,当前储能电芯的库销比已经从2月1.83的高位降至0.8 ,供应持续偏紧。

  据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透露,目前公司储能电芯产线处于全线满负荷运转状态,订单交付需求旺盛。“全球能源转型进程持续提速 ,清洁能源消纳需求催生大规模储能配套;储能商业模式日趋成熟,盈利逻辑逐步清晰,将吸引更多资本与资源入局;技术持续突破 ,推动储能成本大幅下降 。”田庆军表示 ,在这些核心驱动力的推动下,储能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 。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逐步进入稳健增长期背景下,新型储能市场的稳步增长 ,逐步成为碳酸锂需求的“第二增长极 ”,对市场稳定和价格韧性产生深远影响。

  储能市场需求增长,对碳酸锂行业的带动作用也直接反映在上市公司三季报中。2025年三季度 ,鹏辉能源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.03亿元,同比增长977.24% 。对此,鹏辉能源表示 ,营业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为行业向好、公司产品产销两旺、销售订单增加。据悉,鹏辉能源电池产品以储能电池为主,9月19日鹏辉能源曾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告 ,称公司主要储能产品(如314Ah大储电芯生产线,100Ah 、50Ah小储电芯)生产线均满产。

  产业盈利难题待解

  储能产业虽极具发展潜力,但企业和行业发展也面临多重挑战 。与规模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,行业仍面临“内卷”加剧、安全风险等挑战 ,高速增长背后的隐忧不容忽视。

  盈利模式的不确定性,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。当前,多数省份仍存在政策落地滞后问题 ,独立储能电站的上网电价、充电电价缺乏明确界定,辅助服务市场品种单一 。在新能源装机集中的内蒙古 、宁夏等地,电力市场化改革滞后导致项目收益率偏低 ,即便是山东 、山西等改革先行地区,也受限于辅助服务市场容量、现货价格波幅等因素,盈利稳定性不足。

  同时 ,原材料价格波动也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盈利压力。碳酸锂占磷酸铁锂电池成本的40%,碳酸锂价格上涨1万元/吨,储能系统成本上升0.08~0.1元/Wh 。2025年以来 ,部分签订低价供货合同的企业因锂价上涨陷入成本与售价倒挂困境。相关数据显示,年内已有超26个储能相关项目中止或延期。头部企业可通过长期协议锁定资源,但中小企业缺乏风险对冲能力 ,面临较多困难 。

  此外 ,为争夺市场份额,部分企业陷入低价竞争困境 。相关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 ,由于锂电储能系统价格大跌,近30%的系统集成商以低于成本价销售。“内卷式”竞争不仅压缩全行业利润空间,还容易出现安全隐患。部分企业为控制成本采取“减配 ”、消防安全降档等措施 ,安全风险不可忽视 。据悉,锂离子电池的化学特性决定其存在热失控风险,而电站大型化 、电芯容量提升进一步放大了风险等级。传统消防手段难以应对储能事故 ,而低价竞争导致安全投入不足,储能行业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体系仍需完善。

  “储能行业面临电力市场机制不够完善、储能商业模式不成熟、产品同质化 、供过于求等问题 。”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、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曾指出,中国现在已有上万家储能企业 ,大部分产品的毛利率非常低,也缺乏后续经费再投入研发,安全隐患问题时有发生。目前储能设备利用率低 ,储能现货市场、辅助服务市场等政策不明确 ,影响了储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
  老牌新能源企业转型更为艰难 。海泰新能等企业受传统光伏业务产能充足 、价格战等冲击,营收利润双降,而储能业务技术壁垒高、资金投入大 ,短期难以见效。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企业盈利高度依赖政策补贴。比如海辰储能2024年因4.14亿元政府补助扭亏 。2025年美国政策调整后,其海外收入占比与毛利率均大幅下滑 ,凸显政策依赖的潜在风险。

  同时,行业竞争已从价格战升级为技术与人才之争。比如,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的多起专利诉讼 ,折射出赛道竞争的白热化 。“储能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是能源转型的必然结果,盈利难等问题的存在,意味着行业仍处于从‘野蛮生长’转向‘理性发展’的过渡期 。”余烁认为 ,破解储能行业发展困局,需多方发力。政策层面需加快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规则;企业应聚焦技术创新与供应链稳定,通过长期协议、技术迭代等方式降低成本波动的影响;行业应强化安全标准执行 ,摒弃低价竞争逻辑。只有这样 ,储能行业才能突破发展瓶颈,在能源转型中发挥核心支撑作用,实现规模与质量的同步提升 。

  曹仁贤呼吁 ,储能行业要坚守安全底线,尽快回归以技术创新推动降本增效的主航道。此外,全行业应凝心聚力 ,进一步增强上下游分工协同,加强国际化合作,共同推动储能标准化 、安全化、规模化、经济化 ,让储能产业以高科技 、高效能 、高质量的新姿态成为全球储能市场中的中国新名片。

(文章来源:期货日报)

你可能想看:
分享到:

发表评论

评论列表

还没有评论,快来说点什么吧~

标签云